当打车软件、专车软件的叫好或者批判占据各大科技媒体头条时,另一种出行软件——拼车软件,自2014年6、7月份火了一阵后,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拼车模式,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位?拼车软件的未来在哪儿?我们可以从拼车软件固有的弊端说起。
一、与打车软件的目标用户有重合,且用户体验不算良好
生活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越来越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拼车是市民出于经济实惠和方便快捷的考虑而选择的一种交通方式。拼车软件定位于中低端收入人群,而同样,打车软件也定位于这一市场。只不过是一个是所谓的“共享经济”,车费较少,另一个是“独享经济”,车费较多的差别。原快的旗下一号专车创始团队成员刘子枫表示,粗略统计之下,北京搭乘公共交通出行的人群规模约有1000万,即使只有10%的乘客从公共交通转移至打车、拼车领域,也有100万的用户规模,是一笔很大的生意。但是这100万用户规模中,是拼车软件和打车软件共同享有的用户规模,本身存在重合。况且,由于拼车的乘客在路程长短、乘车路线、用户习惯(比如吸烟情况)等方面的差别,很难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所以极有可能一部分用户为了良好的乘车环境,多加几元钱转向打车市场。拼车市场受到冲击,所谓的拼车软件也就岌岌可危了。
二、同质软件很多,模式相近,拼车软件很难差异化突围
如果你通过安卓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拼车”一词,你会看到包括嘀嗒拼车、微微拼车、爱拼车、长途拼车等20多款拼车软件。不同于滴滴、快的双巨头模式,拼车软件市场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家有巨头潜力的公司出现,而资本进入的强度也不足以支撑企业快速扩张。
拼车软件的使用程序基本差不多,第一步是手机短信验证,之后选择是乘客还是车主。如果是乘客,只需手机验证;如果是车主,需要上传驾驶证正面和副本,以及行驶证正面和副本进行身份认证,确定性别、年龄和驾龄,审核通过就可以发布拼车信息了。大多产品陷入了同质化竞争阶段。竞争虽然激烈却始终找不到行业的引爆点,如此混乱的局面让用户难以抉择,但也让竞争者看到了机会,更加坚定地前赴后继跳入洼地,如接我拼车、嘀嗒拼车等。机会越大,进入者越多,同质化越严重,差异化越重要,竞争就越发激烈,拼车软件进入了一种死循环的状态中。也许只有用强大的资本来重新整理拼车软件市场了。
三、共享经济虽有优势,但信任、安全问题最关键
当下, 共享经济的发展已经席卷全球,愈演愈烈。 而所谓的拼车软件也同样被冠上“共享经济”的美名。使用拼车软件当然有好处,不仅可以减少出行费用,还可以进行社交活动。但陌生人间的信任与安全风险问题始终是拼车软件跨不过去的坎。在嘀嗒拼车CEO宋中杰看来,拼车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恶性的,司机对乘客或常客对司机人财物造成风险,对此用审核认证的方式以及乘客司机互相评价来进行防范。另一种则是交通事故,这是更现实更需要防范的风险,对应的解决办法是购买保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也表示,现在我们商业成本很高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信任,相互提防、设置障碍,加大了商业交易成本。
就安全性而言,万一发生事故,就可能面临保险公司拒赔的风险。但从法律责任上来说,乘客不属于第三方,所以不会得到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赔偿,车有没有上车上人员险,车上人员险够不够赔偿,一旦不够赔偿的话到底是由驾驶员来赔偿还是由车主进行赔偿,还是说所有乘车人员来均摊这个费用,这些在法律上都是存在一个空白点的。
四、私家车拼车缺乏管理,扰乱出租车市场
和专车面临的问题一样,私家车也很容易钻拼车市场的空子,形成所谓的私家车拼车或者干脆称之为“黑车”。目前北京出租车数量仅6.6万辆,但“黑车”数量却估计超过10万,随着私家车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将有越来越多“黑车”能和出租车一比高下。这些私家车根本没有正规的运营牌照,游走于市场监管的边缘地带,不仅扰乱着正常的出租车行业秩序,同时也对乘客的人身安全产生着威胁。国内的拼车市场大抵可以从Uber的发展路径看到自己的未来。
总结
不可否认,拼车软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现在拼车软件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目前国内尚无哪一巨头涉足该领域。未来的拼车应用领域,应该是属于具备综合优势的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如果BAT将触角延伸至拼车领域,那么拼车领域将会迎来新一轮洗牌。
注:本文首发iDoNews 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qiantao.net.cn/?id=6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千淘万漉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