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万亿美元国民救助计划出炉之后,我们开始不断看到“六成美国人拿不出500美元现金”之类的信息。这种信息这几年越来越多,每当美国财经领域发生大事,它就会出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
说实话,我好为美国人民揪心。
我揪心的是,作为全球第一强国的国民,身在全球投资自由度最大、体制最完善的金融市场的美国人民,为什么会周期性地“拿不出500美元”?
其实,只要看一些数据,就知道这是一剂精神毒药。在过去10年,美股经历了史上最长的牛市,其财富效应足以让我们的股民望洋兴叹。
2009年,美国经济开始走出危机,彼时,道琼斯和纳斯达克分别为9000点和1500点,而到了2020年3月大跌以前,两者分别上涨为2.7万点(3倍)和8000点(5倍)。如果看个股,从2009年到近年的巅峰,涨幅更是惊人。
互联网四大巨头:
苹果从940亿到1.38万亿(美元,下同);
微软从1520亿到1.27万亿;
谷歌从1100亿到1.01万亿;
亚马逊更厉害,从310亿到1.02万亿。
中型技术公司:
炙手可热的奈非(Netflix)从30亿到1700亿;
英伟达从50亿到1800亿元
……
传统的工业、金融公司:
杜邦从80亿到1480亿;
花旗银行从140亿到1750亿
……
但在A股,只有茅台可以与美国人一战。
美国人的家庭资产约有30%配置在股市,如果是富裕中产阶层,比例会更高。第二大配置领域是房地产和保险,第三是债券。由于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很多也投资于债市、股市和地产,所以美国人家庭配置的底层核心资产其实就是三种:股票、物业和债券。
它们过去10年都表现不俗。美债不用说,收益不惊艳,但绝对稳定。同样,美国楼市在2012年第三轮量化宽松(QE3,下文将要介绍)推出之后,随着MBS(房地产抵押支持证券)市场的企稳,房价也进入了长达八年的稳定上涨通道。
也就是说,过去10年,美国人民通过财产性收入早已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家底”。相比之下,就同属中产阶层的人群而言,中国人这10年积累的财产性收入,肯定远远不如美国人——当然,没有算上我们手中核心物业带来的增值。
必须承认,美国拥有全球最优良的公开股权市场,最不可能违约的债券市场,以及有源源不断的技术或土豪移民支撑起来的房地产市场。三大市场所创造的底层资产,足以让美国人获得远比其他任何国家国民更稳定、持续的财产性收入。
实际上,相信“拿不出500美元”的人,很多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投资的自由也是一种需要捍卫的个人财产权利,而金融市场长期缺乏效率和规则,并纵容少数人对中小投资者进行“特许收割”,则是对这种权利的严重侵犯——当然,这个问题就不好展开了。
捍卫美元持有者的财富,是美联储的初心
3月23日,美联储抛出“无限量QE”方案,一周时间内,道琼斯即从18000涨回21000。这在预料之中,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说,量化宽松本质上是对可能出现的信心衰退和信用紧缩予以迎头痛击,将风险歼灭在冒头环节,这是美联储无奈,却万分正确的选择。
然而,这一次QE(Quantitative Easing)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显著不同:美联储再也不像2008年那样循序渐进,而是一上来就下了最猛的药量,并且有更加明显的“保资产”倾向。
金融危机时的QE分为四轮,也有经济学家把最后两轮归为一轮,变为三轮:
在2008年启动的第一轮,美联储购买了三种债券:一是MBS,这是救持有MBS的机构;二是机构债,这同样是救机构;三是长期国债,这是降长期利率。
第二轮,继续购买长期国债。
到第三轮,QE的“保资产”意图才放弃面纱,直指楼市,并用力最猛。前面都比较含蓄。
因为通过前两轮的QE,楼市复苏依然缓慢,加上欧债危机爆发,所以美联储在2012年痛下决心推出QE3,重点就是购买MBS(每月购入400亿美元,量足够大),既是刺激楼市,拉动经济和就业,也是希望抢在欧债危机负面效应深化之前,快速修复资产价格。
之后,还有第四轮QE,主要购买长期国债。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轮QE中,美联储都设定了一个购买债券的总量,买足了,就不买了。但QE3不同,它只是设定了每月购买数量,不设购买上限和停止日期,因此被称为“无限量QE”。
“无限量”的本质就是,中央银行一直救市救到实现“目标”为止,而这个“目标”是多少,全凭货币当局自由裁量。显然,它的猛药托市效果最好。
而2020年3月这一次,美联储一上来就是最猛的药——像QE3那样,不设上限的开放式资产购买计划,而且以MBS为主打,毫无掩饰地直指“保资产”——这也是很多人攻击美联储“直接拆了水龙头”的原因。
的确如此。金融危机时,美联储的MBS最高购买量曾一度达到每月800亿,而现在,美联储半个月的购入量即多达2500亿美元。
从美元霸权的角度来说,美联储急迫的资产购入操作是为全球的美元资产持有者“保资产”。除了美国人民自己,美国境内美元资产的持有者还包括第三世界的土豪、权贵和高阶职业经理人,每到金融危机,他们都会快速把资产转移美国境内。
在美联储之外,财政部也是帮助美国人民保资产的先锋。在2008年,美国财政部有一次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另外一种我们对美国人民的“牵挂”——“四成美国人银行存款不到1000美元”。
在2008年的灰暗时段,美国财政部拿出500亿美元对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进行担保——2020年3月,美国财政部提出,将效法2008年再次给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担保——有了担保,投资者就不再去挤兑货币市场基金了。后者正是美国人银行存款的替代物。
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美国通过“Q条例”禁止银行给活期存款付利息(这一规定在2011年被《多德-弗兰克法案》废除)。但老百姓还是有活期存款的需求,于是美国人开发了货币市场基金这种工具,其本质是通过购买基金份额来“存款”。因为是基金,不是银行存款,可以支付投资收益而不是利息,所以就规避了“Q条例”。
但是,本该稳健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在危机之前,大量投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的债券,于是就出了兑付危机,好在财政部果断出手。
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早已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规模长期在3.5万亿和3.9万亿之间浮动。平摊到每个美国人,能分1万美元多一点。“四成美国人银行存款不到1000美元”,显然不攻自破。
让奋斗者有资产,才是一个良性社会
“拿不出500美元”,自然也会让人为美国人民的饭碗担忧。
的确,疫情爆发后,美国初次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一周就从28万飙升至330万。数据惊人,但我们必须考虑美国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就业市场特征。
布什政府的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曾透露过一个数据,美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美国人总是在不停地换工作,一般美国人到了40岁的时候,平均已经换了10份工作,这使得美国每年有5千万人在重新找工作。
也就是说,疫情在3月份爆发,而这一时期正是传统的换工作高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在换工作的节骨眼碰到了疫情,找不到工作实属正常。如果疫情持续,失业率还会进一步提升。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3月28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飙升至664.8万人,大幅超过预期的376.3万人,过去两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总计近1000万人
实际上,美国就业市场一直都有一种很强的“临时工经济”特征,相当一部分人有点像中国东莞和苏州的农民工,每过一个春节(圣诞),就可能因为薪水、家人距离等因素而换工作。唯一不同的是,中国农民工的社保可能无法异地转移,会被一些地方截留(所谓的“省级统筹”),但美国人的社保全国统一一个号码,养老金自由流动。
美国就业市场的“动态就业”和“临时工经济”特征,很大程度来自于美国人对自己社保体系的自信:一是社保体系完善,有联邦政府对基本生活兜底;二是保险金流动全国联通,没有地方社保局“截留”。于是,勤换工作的人没有了后顾之忧。
反过来,就业市场的“动态就业”、“临时工经济”的特征也支撑着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服务业经济体,不断欣欣向荣。这是一种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模式之间双向的“自然选择”。于是,美国人长期都缺乏对失业的恐惧,这让他们乐观豁达,加之金融市场发达,所以信用消费逐渐凌驾于储蓄避险。
这种对美国人的认知定势,也是“拿不出500美元”“没有1000美元银行存款”之所以一直都有人相信的重要原因。其实,它们真假与否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政经三观”都正常的人,必须要有以下三点认识:
(1)金融市场、就业市场和税制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在持有资产种类上的偏好,也决定了家庭现金流模式的主动选择。
房地产在中国是居民投资的头号选择,因为市场缺乏提供投资替代品的能力——也可能是市场缺乏提供的意愿。但美国的金融市场为国民提供足够的替代品,再加上高物业税,所以他们的资产配置更加平衡,更加多元化。
(2)美国从来都没有均贫富的传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鼓励“先富起来”,两国都崇尚“效率”,都是极具活力的经济体。
但效率的代价,是财富分布的方差会很大。所以,即使真有一小部分美国人民拿不出500美元(更确切的说法是账户上没有500美元可快速变现的高流动性资产),也不奇怪。
实际上,担心“拿不出500美元”,倒不如担心这个崇尚自由和分权的民族不把戴口罩的当回事,或者央地(联邦和地方)扯皮,贻误战机,比如川普和科莫。4月1日,美国确诊达到20万人,已经到了必须严肃纪律和共克时艰的时候了!
(3)国家的责任是让人民幸福,但这个表述很抽象,要让人民幸福最直接的方式是在通货膨胀失控的时代,捍卫他们的资产。
美国人已经在这么做,QE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意思。相信我们也在这么做,不过我们的保资产的捍卫对象不是债券,更不是股市,而是事关万亿百姓身家的某种“固定资产”。
当然,更重要的事情是,除了捍卫已有资产者的利益,还必须让更多的奋斗者拥有这种资产,而不是让他们一旦错过上车,便人生大局已定。
作者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谭保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qiantao.net.cn/?id=70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千淘万漉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